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0604868 QQ/微信同号:99233444
相关专题: 服务指南 择日指南 入殓指南 冷藏指南 告别指南 火化指南 安葬指南 寄存指南 送葬指南 骨灰指南 墓地风水 购墓知识 祭祀常识
陕西出殡、下葬习俗

关中和陕北,人死至埋葬,一般在家停柩5~7天,如遇暑天尸体不好存放,也有提前埋葬,然后举行吊唁、祭奠仪礼的,民间称为“偷葬”。而在陕南大部分农村,人们认为“人死无牵挂,入土最安然”,在家停放久了,“人神不安”,反而显得子孙不孝,所以通常在死后第三天就要择时安葬。

各地也有灵柩暂不入土,先“殡起来”的陋习,有些富裕人家,棺椁很厚而又封闭很严,为了回避年煞月煞,往往置柩于家达数年之久,也有置棺于野外,棺外砌一层胡基,用泥糊严遮盖,任凭风吹日晒而多年不葬的,俗称“单坟”或“寄坟”。这种现象尤其在陕北较为普遍,例如在清涧、吴堡等县,民间盛行夫妻合葬,认为死者的合葬,犹如活人的结婚,极受人们重视,当地习俗,如果配偶一人先亡,一人尚在,先亡者便不能正式安葬,只能临时寄埋或厝柩于外,要等夫妻双双亡故后再行食葬,一夫多妻或一夫先后多娶者,也要等全亡后才可合葬。另外虽然配偶全亡,但父母仍在,或父母中有一人尚在者,亦不得入祖坟,须等父母全亡后才能在祖坟合葬。如父早亡,母已改嫁,待母年迈后要请回来,请不回来的,便动员户族去抢,有的抢活人,有的抢尸骨,万一抢不回来,则另聘女骨与父尸合葬,称为“冥婚”,这样一来,临时寄埋或厝柩于外者,便较其它地方为多。

旧时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祖坟,俗称“老坟”,一般为三至五代坟,老壤有埋葬条件的,死者可葬入祖坟,墓穴的位置按辈份及长幼顺序排列,长辈埋在上方,晚辈埋在下方,每排长子居中,如死者叔伯还健在,便给叔伯预留一块墓地。如需另择墓地安葬时,便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俗称“勘舆”或“择阴宅”,民间讲究“藏风得水”的“龙脉宝地”,坟头多向东或向南,按地形有背山、面山、水源之分,以得水之地为上等,藏风之地为次等,俗云“背是儿女水是财,面山带得功名来”。墓前有平坦的大路,叫做“玉带”,也是子孙富贵的征兆。据说风水可以决定后代的兴衰,如果死者埋在了风水宝地,后辈便会人丁兴旺,且能发家致富;如果埋在了犯煞的凶地,不仅后代不发,还会殃及子孙。因此,有些缙绅富户,不惜花费重金选择坟地。

墓地选定后,先请阴阳先生定墓向、划墓口,武功县称“勾穴”,延长县称“点穴”。孝子焚香奠酒,祭告土神,祭毕,孝子先动土挖三锄,将锄从头顶向后扔过,由打墓人拾起锄头继续挖。打墓人请八个,名为“八仙”。孝子要轮番给“八仙”送饭,去时要边走边哭,饭送到墓地要给“八仙”叩头,所送饭食只送干,不送汤,又不能剩饭。墓要在一二日内挖成,墓一般为坑式和窑洞式,窑洞式是先挖一垂直的墓坑,深达丈余时,再在墓坑壁上开口,挖一横向墓道,以备停棺。墓道很宽绰,放进棺材两边还可过人,有钱人家还要用砖石或水泥箍墓。窑式墓多见于关中和陕北黄土塬上,而陕南水位浅,土质疏松,则多为坑穴式墓。

安葬前一天傍晚,要对死者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家祭,举行祭礼前,孝子要把祖宗灵魂请回一同享祭,其方法是长子抱亡者灵牌,由户族头人引路,其他孝男孝女紧随,在乐人的吹奏下,去祖坟燃香烧纸,请祖灵回家。请回的祖灵按列祖列宗的辈份摆放牌位,辈份高者在上,辈份小者在下,不能平列。而在蓝田一带,则只请死者同辈中年纪小于死者的亡灵,俗谓“请小不请大”,意为请回死者的长辈,难于安排座位,而请回早年死去同辈中的小者,可在偏旁陪坐。在陕北的清涧县,死者的配偶如先于死者亡故,这天夜里还要把死者配偶的亡魂请回陪祭。孝子手捧死者配偶的牌位和遗像,在吹鼓手的引导下,到村外去烧纸,祭奠,回家后,将两人的牌位分男左女右供奉在一起,谓之“请灵”或“请魂”。

这天晚上,所有的亲戚、本家也要各具献供前来祭奠。在关中西部,献供多为白面大献糕,24个为全献,12个为半献,也有6个作半献的;有的献6或9碗花样各异的菜肴,名为“食垒”,表示对亡魂饯行,称为“礼祭”。亲友献供时,孝子手持哭丧棒,于门外叩头跪迎,直至迎到灵前。吹鼓手吹奏哀乐,孝子跪地陪礼,俗称“迎献饭”。在耀县一带,“迎献饭”时,须先将死者舅家或娘家的菜肴饭食迎到灵前献上,然后其他亲友的供品才能被迎入灵前供献。

亲友“礼祭”毕,先行“穿神点主礼”,再行“三献礼”。点主礼除延长县是在葬后于墓地举行外,其他各地都是在葬前一夜举行,这是陕西丧葬习俗中极为严肃、隆重的一项仪礼,孝子在葬前数日,就要手持红帖,跪请当地名流作“点主官”,并请礼宾生侍点主官、唱礼序。举行“点主礼”前,要抬轿、奏乐迎接点主官,并用轿或车接礼宾生,专门设点主馆,供点主官、礼宾生居住。

死者的牌位,在死后三周年以前称“灵位”。三周年以后称“神主”。神主牌子用优质木材制成,长约一尺,宽约三寸,讲究的人家还要镶嵌玻璃。木牌子上用毛笔正楷书写“故显考×公讳××府君之神主”,女者写“故显妣×氏××孺人之神主”,左下侧写“孝男×××供奉”,如果死者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又早丧,就要写“孝承重孙×××供奉”。但在写牌位时,故意把“神”字少写最后一竖,“主”字少写一点,孝男的“孝”字空着不写,等举行“穿神点主礼”时,再把所缺的笔划和空着的字添上。仪式开始,孝子跪请点主官入座,礼宾生高唱:“行点主礼”,叉继唱:“孝子磨丹!”孝子将朱砂磨好后,礼宾生又唱:“请点主官安神点主(或“穿神点主”)!”这时点主官严肃地从座位上站起,执笔蘸红墨水,在“神”字上补加一竖,叫“穿神”;在“主”字上补加一点,叫“点主”。

礼宾生又唱:“赐孝字”,点主官就在“男×××供奉前加上一个红“孝”字,至此,穿神点主礼告成。

晚上客人到齐后,举行“三献礼”,亦称“家祭”。三献礼就是众孝子按辈份、长幼次序,依次捧祭品献于死者灵前,俗称“献饭”。关中和陕南的“三献礼”略有差异。关中的三献礼是:第一献为死者的子女献馐馔、玉帛、香楮,称“初献”;第二献为死者侄儿献玉帛、三牲(鸡、猪、牛、羊肉),称“亚献”;第三献为孙辈献香茗,水果等,称“终献”。每献各有祭文,内容多为歌颂死者生前勤俭治家,抚老养幼,历尽艰辛和死者平生为人与功绩等赞美之词。祭文自作者少,请人代撰者多。行三献礼,农村有“六拜礼”、“九拜礼”、“十二拜礼”、“二十四拜礼”等形式,由死者的儿女、孙子、侄儿、女婿、外甥等分别采用,以区别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仪式开始时,先由男孝子跪请礼宾生出场,礼宾生一般请四人。分左通、右通(合称“通者”)、引站、陪场。通者主要唱行礼仪式,唱的多,而且复杂;引者只唱几句,将行礼者引到灵前祭奠,再引归原位,并朗读祭文;陪场一句不唱。礼宾生出场后,通者高唱“行初献礼”,引者即在哀乐声中引孝男孝女出守灵处,到盥洗处净手、洗脸,然后到灵堂前拈香、燃烛、化纸、三拜九叩,跪在灵柩前面,接着通者又高声唱道:

“进茶、进膳、进饼、进祝文(祭文)!”一人手捧祭品,从孝子头顶举过,将所进之物一一置放在祭桌上。通者又高唱:“读祝者进跪,展祝文,读祝文”,读祝文的人就用哀痛的声音朗读,读完,退出灵堂。通者又高唱:“拜初献,孝子大哀”,孝子当即伏地嚎啕大哭。通者又高唱:“初献礼毕,孝子如前守丧,打恭侧坐,伶人以乐侑食。”到此,初献礼结束,礼宾生在侧座用茶点,稍事休息后,开始行“亚献礼”,仪式同前。礼毕,由乐人奏乐曲。或由自乐班唱地方戏。在亚献礼后,行“终献礼”,三献礼完毕后,还要行省食合羹礼,即调盐、醋、浆等。然后通者高声唱道:“百味俱在,一味未食,合家痛哀。”全家孝子放声痛哭,向死者烧纸跪拜,至此,三献礼宣告完成。陕南的三献礼是:①“祀神礼”,内容有告灵、告祖、禀门、祀社、谒旌表、出告牌(各有祭文);②“陈设礼”,陈设香、烛、酒、文帛、馔、箸、玉、饭、仃、纩;③“正献礼”,内容有头合门讲书,设讲书台,由“讲书生”讲《四书》中有关章节;二合门读礼,设读礼庭,读《礼记》中有关仪礼;三合门歌诗,设歌诗楼,歌唱《诗经》中有关诗章。仪式进行中,鸣金(敲钟)、击鼓、并有唢呐、管弦等细乐伴奏。

由于“三献礼”的仪礼极为繁琐,往往需要一个通宵才能完成,故建国后已摒弃不用。

三献礼后,孝子和亲友围坐灵堂守丧,通宵不寐,谓之“暖丧”。其间要升棺(把棺材抬起稍垫高一点)三次,意在恭送亡灵步步升入天堂。在关中东部华县农村,在这天黄昏时,还要为死者举行“祝道礼”。在唢呐声中,点主官、礼宾生一同出村,沿途设香案,由祝道官(点主官兼任)拈香、燃烛、由读祝者宣读祝文、道文,请祝道神保佑亡人灵柩顺利通过。在陕北的佳县、清涧县,这天夜里,孝子还要给死者“撒路灯”,在吹鼓手的引导下,孝子手捧祭品和点灯用具,走出村外祭奠亡魂,祭毕,将煤油浸过的粉笔或木片点燃,放在沿途的道路两旁,意在祝愿死者阴间能走金桥、过银桥。有的“撒路灯”同“请灵”一并举行。在韩城市一带,这天夜里还要请乐人去坟地“暖窑”,行前由女婿在前主祭,然后所有孝子及亲友皆往,到墓地后,于墓窑中烧麦草,或在墓四角放置烧红的木炭,并在四角各点灯一盏,再于墓门献馍、献菜,焚纸。返回时乐人前导,孝子跟在后面,在村中各巷走一遍,谓之“串夜”。陕南也有与此类似的习俗,死者入葬前一天夜里,家中主要亲人要在墓坑里过

下葬俗称“埋人”,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都是于葬日凌晨起灵,东方微明至太阳初出时下葬,棺材忌见太阳,而在关中的韩城市及陕南许多地方,则是在午后才起灵。起灵时,孝子在哀乐声中于灵前烧纸,跪着哭请灵柩出门,俗称“起丧”或“出殡”。门外鸣放鞭炮。按阴阳先生卜定的时间,先将灵柩移于门外,安放在棺罩内。棺罩又称“丧轿”,以木为架,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抬棺的木AA称为“龙AA”,意为死者乘龙升飞,送往西天遨游去了。棺罩上有顶盖,四周有布帷,顶端插一纸制大鹤,意为送死者“驾鹤仙游”。再放一只公鸡,称为“引魂鸡”,据说亡魂如果迷了路,鸡叫一声便会清醒过来。门外设香案,孝子跪于两旁,亲友焚香化纸拜奠于案前,谓之“门祭”。祭毕,由身壮力强的八个乡邻抬柩起行,名为“八仙抬灵”。在陕南的白河县,出殡时孝子端一碗饭,在灵柩上绕一周,然后将碗打碎,意思是死者不再吃阳问的饭了,有碗到阴间去吃。棺材抬起时,家中亲属要有一人坐在棺上,名为“压丧”,意思是把丧事压住,今后不犯重丧。灵柩出家后,所过村邻门前,各家点燃柴火,意在防止鬼魂进入家门。灵前系两条白布,长约丈余,孝子、孝孙手持哭丧棒,按辈份及长幼分前后顺序,弯腰牵引灵柩,古称“瑰绋”或“执引”。其他孝子男扶丧轿左,女扶丧轿右,徐徐前行。而在陕北许多地方,女孝子则不送至墓地,只送至村外大路口便返回。灵柩前边由死者的幼子或长孙打着引魂幡,边走边撒纸钱,迷信的说法是向鬼神买路。次后为“香器桌子”,上放死者遗像或牌位,后面紧跟着乐人和丧轿。丧轿的后面是扛举铭旌、祭器、彩旗的仪仗队。长子手持哭丧棒,头顶纸灰盆,于出村后第一个十字路口将纸灰盆摔碎。这个头顶纸灰盆者,一般是主管家产的继承人,其他人不可随便充任。途中灵柩不能落地,如必须停柩时,要停在离地约二尺高的两条长凳上。遇到十字路口,要烧化纸钱,名为“祭路”,据说是为死者烧买路钱。孝子一路恸哭,将灵柩送于墓地,卸去棺罩,孝男孝女跪在墓穴两侧。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将灵枢吊入墓穴,再以红线从棺材上垂吊。用罗盘校正方位,名为“分吉”。由长子进入墓穴,擦净棺木,棺上放铭旌、墓砖,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棺材左侧,用一红布袋,内装五谷杂粮,放在食品罐上,称为“粮仓”;右侧放一红木匣子,内装冥币,称为“钱库”,这叫“左仓右库”,意思是死者在阴间吃用有余。棺材上还要摆上烟袋、茶具、旁边摆放陪葬的泥人、金童玉女、竹弓羽箭,墓角点“长明灯”。在延长县,阴阳先生还要在棺材上放一块“五雷瓦”,瓦上画有五雷咒语,上写“纳土大吉”、“人土为安”,意在镇风水、保吉祥。一切安排妥当,孝子要倒退着走出墓穴,边走边用于草把墓中的脚印擦掉。填土时,如果死者是男,先由舅家填土三锨;死者是女,则由娘家先填土三锨,接着由孝子填土,然后再由乡邻填土。填累了,把锨放在地上,由别人接着再填,不能把工具传给别人,也忌从别人手中接工具。

在陕北的延川县,出殡时最忌途中下雨,而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视为吉兆,俗云“若要贫,雨洒灵;若要富,雨洒墓”。因棺材的“材”宇与“财”谐音,雨淋在棺材上,认为把财冲走了;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财”已深埋不露,后辈便可托死者的荫庇而发家致富。

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县,向墓中填土时,丧主家朝空中撒“墓馍头”,填土者抢食,据说吃了“墓馒头”,托死者的阴德,可以长命百岁。在陕北的富县和陕南的勉县、南郑县一带,则是由阴阳先生手端木升,内装五谷,一边由墓前向墓后撒,一边念道:“一撒风调雨顺,二撒国泰民安。三撒子孙满堂,四撒合家平安……。”孝子跪地,两手背后,牵起后衣角,接阴阳先生撒的五谷,名为“接五福”,迷信者认为接了五福,蒙死者的福荫,就会兴旺富裕。填土时要鸣放鞭炮,孝子叩头烧纸,墓冢垒成圆锥形或椭圆形,高一米多,底部直径约两米左右。垒成后,插上哭丧棒、引魂幡、岁岁纸,然后焚烧花圈及各种纸扎。返回时,男孝子要向村邻叩头“谢纸”,女孝子进村后要七步一叩首哭回家去。回至家门口,门外点然柴草,人人须跨火堆进门,以祛除不祥。抬丧的“龙AA”,要放在外面日晒夜露几天才能拿回家去。

葬后从坟地返回,以酒席招待亲友乡邻,名为“谢孝”或“谢客”。关中有“八碗一品”、或“十三花碟子”席;陕北有“四碗”、“五簋”、“八盘子”等讲究;陕南有“八盘八品”、或“十全花”席等名称。

在华县、千阳县和丹凤县一带,于埋葬前举行“祀土礼”,而在长武县一带,则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举行。“祀土礼”就是祭祀土神,意在祈求坟地的土神保护亡魂安宁。祀土官可请点主官兼任,亦可专设。事前先在墓地搭一便棚,祀土官端坐其中,仪式开始时,礼宾生高唱;“去私服,着礼服,”祀土官将便服脱掉,换上官服。礼宾生再唱“卸常冠升礼冠。”祀土官摘下便帽,戴上官帽。礼宾生接着唱:“整须、拂尘、礼冠”,祀土官理顺胡须,掸一掸袍服,稳一稳官帽。礼宾生最后唱:“祀土官就位,祀土神。”祀土官拈香、明烛、读“祀土神文”,行三跪七叩之礼,至此,祀土礼结束。

死者葬后,孝子还要为亡魂举行很多活动。在关中各县及陕南的丹凤县等农村,老人葬后的当天晚上,男孝子要偕同主要亲戚,到坟上去给死者“打怕怕”,亦称“作伴伴”。方式是先焚化纸钱,然后从墓堆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孝子口念:“左三匝、右三匝、你娃给你打怕怕,是狼是虎不怕它。”意为给死者的亡魂壮胆。第二夜在半路举行,第三夜在村口举行。去时在路上遇见人不能答话,回来时女孝子在大门口接应,同哭到灵牌前。有些地方在“打怕怕”时,还要给邻近的坟墓烧纸奠酒,意思是希望周围坟墓的亡魂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游魂野鬼的侵扰。在陕北的横山、甘泉县一带,死者葬后,孝子要连续三个晚上焚香烧纸、放火举哀,每次由近及远,第三夜要送到坟上,叫做“送火”。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白河县,死者葬后,孝子要连续三个晚上到坟上去煨火。其方式是用稻草编成绳索,死者有多少岁数,便在绳上挽多少结。草绳围墓一周,下面堆放锯末,用火引燃,名为“送怕火”。

其用意与关中的“打怕怕”相同。这些习俗各地至今仍在沿用。

在韩城市农村,死者葬后的次日天微明时,男女孝子要去坟地向死者祭奠告别,名为“奠汤”。

奠完汤回家休息片刻,再到墓地“埋罐”,罐内装米面等物,罐口用黄纸封严,再插一双筷子,埋于墓前,离开时将送葬拿的麻杆棍插在墓冢周围。在关中东部的潼关县,死者葬后三日,男女孝子和近亲中的晚辈,要到墓地去“圆墓”,去时带上两头不回结的扁食(饺子)若干个,给坟墓四周及附近墓冢各埋一个,再奠一点汤,剩下的要在坟前吃完,不得带回,然后将男女分成两路,绕墓左右各转三圈,叫做“划院子”、“划门窗”、边转边说:“左转三匝,右转三匝,这里住你一个新邻家,借米借面都给他,看好黄狗别咬他。”意为祷告死者同附近坟墓的亡魂搞好邻居关系,名为“踩院”。陕北的延长县,死者葬后次日早饭后,孝男孝女和主要亲属要到坟上去为死者安供桌,其方法是先在坟前竖两块石板,然后再在上面横放一张石板,呈“门”字形。供桌下埋一个碗,再埋一双筷子,供桌上献供品,孝子跪在供桌前哭着焚香烧纸,并以酒浇奠,意思是帮助死者把阴间的日常生活安排好。

在横山县和甘泉县一带,孝子于葬后第三日上午上坟哭祭,祭毕,脱掉身上的孝服,从坟头抛过,名为“复三”。陕南的城固、柞水等县,死者葬后三天,孝子和死者的女婿、外甥等,携带工具到坟上添土,整修墓冢,并在新坟四周栽植松柏,名为“扶山”。从此除了“烧七”、“百日”、和“周年”,治丧活动就算结束了。

陕西境内还居住有不少回民,如西安的北广济街、麻家什字、大麦市街一带都是回民聚居区。陕南镇安县的陈家民族乡、毛坪民族乡和宁陕县的江口民族乡以及汉中市回民巷等地也是回民聚居区。

回民讲究厚养薄葬,葬礼既庄重又简朴。人死称“无常”,死者亲属请专业报丧人沿街叫喊“某家的某人无常了”,这就是向亲友和村邻报丧。丧葬仪礼有洗尸、缠裹、行站礼和殡埋等程序。回民有本民族的公用墓地,也有本民族殓尸的公用“经匣”(可抽底的棺材)。回族普遍采用土葬法,但人土时却要将棺材取出,严忌连同棺木埋葬和火化。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就要沐浴理发,死后不再剃头刮须,但要将遗体内留存的污物粪便用人工擀出排净,然后再由年长者将尸体擦洗干净,叫做“净身见真主”。死者不穿衣服,只用8米自布缠裹全身,两头用白布带捆扎,外套过膝的钻洞护衣。如果死的是女者,还要做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然后装进“经匣”,抬至清真寺大殿下行站礼,长子、长女手捧经盘,由阿訇念经,并带领众教友祈祷真主饶恕死者。停尸不能超过三天,要求早亡午葬,晚上亡,次晨葬。送葬时孝子引路,亲友邻居随后,墓坑讲究南北向,先挖一个3米多长的直坑,再在坑壁西侧向同方向掏一偏穴以备停尸。下葬时将棺底抽开,移尸于墓穴,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侧睡,表示向往麦加圣地。然后再由阿訇念经,封闭偏穴,将直坑填实,在地面上留一长形墓志。殡葬过程中不动响器。丧主家不动烟火,不摆宴席,不扬幡鼓吹。这种葬礼既省钱省事,又庄严肃穆。

http://www.51binzang.com/topic-10326.html
手机版访问:陕西出殡、下葬习俗

上一篇:黎族的丧葬
下一篇:十渡丧葬礼仪
相关资讯:
 ·黑河花圈店黑河花圈店地址电话黑河鲜花花圈订购
 ·上海浦东儿童蛋糕创意 黄浦卡通蛋糕订做 上海创意蛋糕服务 虹口包包型创意蛋糕定
 ·清明节扫墓活动议程